传统应对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及弊端
摘要:传统治疗方式的弊端有哪些?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明确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超过50%的人口存在Hp感染。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人群的感染率存在差异,主要与当地环境、经济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自然人群平均感染率为41.5%~72.3%。
目前铋剂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2种抗生素)已作为中国根除Hp首选治疗方案,然而抗生素耐药和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所导致的患者依从性差是根除Hp失败的主要原因,根除率低于80%。
导致病菌耐药性增强,菌群失衡
研究结果显示,运用上述药物疗法治疗后,葡萄球菌、肠球菌、梭菌菌落数量较治疗前增加,乳酸杆菌、肠杆菌、双歧杆菌菌落数量较治疗前降低。无论是三联还是四联方案,使用的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甲硝唑等抗生素可能使肠道中抗菌药物敏感菌株逐步减少,耐药菌繁殖加快,耐药菌株数增加,加重细菌数比例失衡,打破胃肠微生态平衡。治疗后常见菌种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显著提升。综上所述,运用四联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同时,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耐药菌株。同时药物也会造成人体诸多不适反应,是一场敌我不分的消耗战。
治疗后免疫力下降“易感”
许多治疗成功后转阴的患者,依旧无法摆脱易感的标签。原因在于传统疗法破坏了胃肠道的菌群平衡,使得胃肠的免疫力下降,抵抗再次感染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一旦患者再次接触Hp,很大概率将再次感染,所以依然隐患重重。
本文信息源自网络
brief
科普中心文章8简介
liked number
21
page
homepage
science
product
youluoqing
search key words
传统应对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及弊端
showtime
sort
1
type
article
watched number
2256